刘阳春
一直以来,云南边陲重镇——腾冲,素以翡翠加工而闻名于世。然而,近年来由于各大电视台对有关中国远征军题材的电视剧和专题片的轮番播放,一次次向世人展现了滇西抗战的那段历史,一次次向国人讲述着那段屈辱和辉煌,也让我们一次次记住了滇西,记住了滇缅公路,记住了高黎贡山,更记住了腾冲和腾冲的国殇墓园。
2011年底,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来到了这个号称我国“极边第一城”的腾冲。尽管已时值岁末,可大西洋暖流却把这片高原吹扮成另一番景象:天是那样的湛蓝,似乎要滴将下来;云是那么的洁白,似乎伸手就可捧起;草坪上的花,河边上的树,红的、绿的、紫的……其色彩的饱和度,就好像摄影师镜头里的风光片-——透彻、饱和、鲜艳;更有那满山遍野的油菜花海,把整个大地装扮得就像个温暖的梦境。
我们走过腾冲的街道,整洁、宁静、温和是这个小城留给我们的最初的印象。然而,在这里我们实在无暇顾及这身边的一切,最牵动我们的却是: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那一座可歌可颂的烈士墓园。
在历史教科书里,上世纪前叶那场持续八年的惨绝人寰的抗日战争中,由国军组织的正面战场,与日寇大规模的战役大约24次,除了个别战役局部惨胜以外,唯有发生在这里的第二次“滇缅会战”是完全的胜利,却又以“腾冲战役”最为辉煌。
“腾冲战役”,是在1944年5月,由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强渡怒江天险,向侵占腾冲达两年之久的日军发起全面攻击。在这小小腾冲,攻城战役历时42天,全歼日军3000余人,以全胜战绩收复腾冲。战役中,该集团军却有9000多名将士英勇捐躯。腾冲之战的辉煌胜利,为日后滇缅战场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为了纪念中国远征军全歼腾冲守敌的战功和这次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1944年冬,腾冲的老百姓在城南来凤山北麓修建了这座陵墓,第二年7月7日落成开放。全园占地约88亩,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建筑有纪念塔、烈士冢、忠烈祠,后来在上世纪90年代又增建了陈列馆,以展示当年抗战的背景和实物。
那天我们一早就来到了墓园,可能太早,在宽阔的庭院和高大的松柏间,还依稀看到漂浮着的淡淡雾气,仿佛披挂着一层美丽的轻纱,神秘而飘渺。国殇园的主体建筑是以中轴对称、台阶递进形式,我们由大门经长通道循石级而上至第一台阶,在这个平面上两边对称建有陈列馆;再循石级而上,在第二级台阶迎面的挡土墙上,嵌有一块醒目的由蒋中正题李根源书之“碧血千秋”刻石;沿石墙分两侧上至第三台阶,就到了庄严肃穆的忠烈祠。
忠烈祠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祠内外立柱悬挂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布告”,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等碑记。忠烈祠祠内正面墙上高挂孙中山像,四周分别镶嵌着“天下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匾联和“总理遗嘱”的石刻;中华民国国旗、党旗分挂在画像两边。白墙的两侧镶嵌腾冲抗战阵亡将士名录石碑76方,共计9168人。
出了忠烈祠,在祠左侧的平地上,是一座西式风格的墓地,安放着“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遗骸”,显得十分整齐而简洁。在忠烈祠后面山坡的挡土墙上,建有镶刻着于右任先生“天地正气”的石碑。沿石碑两侧的阶梯而上,建有供集体瞻仰的平台,在平台靠着山坡的中间有一条宽约两米左右的石梯,可以直通坡顶的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在松柏的簇拥下挺拔高大、直插云霄。纪念塔的东西北三面都镌刻“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和“陆军上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的字样,南面镌刻是“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在乙酉季夏”。塔身为矩形,正面镌刻李根源书“民族英雄”四个大字,其他三面刻第二十集团军总部所撰《腾冲会战概要》。我们默默的围着纪念碑转了几圈,是敬仰、是悼念?不得而知,但是心情十分沉重。遥想当年南京会战的大屠杀、中条山会战的大失败、兰封会战的大溃退……,那正面战场的一次次惨烈,和眼前将士们的辉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可能一次战役的胜利会有很多因素,但是“胜利者的辉煌”,就值得我们中华民族永世的敬仰和世代的尊重!
站在纪念碑旁俯身看去,在松柏之间,烈士墓冢绕塔而建,以塔为圆心,呈辐射状纵行列葬于缓坡周围,在这大约9000多块的墓碑上都镶刻着烈士的姓名和他们的军衔,当然也依附着他们的英灵。他们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竖立在草丛中、松柏下。远远看去宛如一个个正在集结听命、整装待发的战士,还是那么的豪气如虹,那么的壮怀激烈,伴随着群山低沉的松涛回荡,仿佛还在高唱着当年出征的战歌。
腾冲国殇园是中国规模最大,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自上世纪80年代修复充实并开放以来,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强烈的震撼力、感召力,为海内外所共崇,前来拜谒凭吊者络绎不绝。
正当我们就要离开的时候,耳边突然传来了屈原的《楚辞-国殇》的吟诵:“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我们循声望去,一队戴着红领巾的孩童正由他们的老师带领下,列队在墓园的广场上。看到他们幼稚的身影,可能还根本不能理解吟诵的内容,但我们听到得的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回响!看到得却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希望!
上一篇:
下一篇: